首页
位置: 首页 > 乐动(中国) > 正文
徐小洲校长深入媒体工程学院调研和指导传媒新工科建设

     9月3日下午,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徐小洲、院长办公室主任戚洪峰一行来到媒体工程学院,为传媒新工科建设的深度推进进行调研指导,媒体工程学院院长耿卫东,党委书记、副院长姜武,常务副院长俞定国,副院长周忠成、章化冰、姜燕冰,党委副书记赵曼等全体领导班子出席了调研座谈会。

     围绕未来传媒技术领军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设目标,耿卫东院长代表学院党政班子汇报了学院拟实施的“全面助教制度”、“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新生导师制”、“横向课题经费考核与奖励”等改革方案。徐校长在听取汇报后说,媒体工程学院是学校唯一的工科学院,在刚开学的时候来媒体工程学院看看大家,就是来给传媒新工科建设打气、加油和鼓劲的。他认为学院提出的改革方案针对性强,既有前瞻性想法,也有落地的措施,并对学院近期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院领导班子的通力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在传媒新工科建设的新时代下,徐校长针对媒体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构想,提出了以下调研指导意见:

     1)工科是传媒的“脊梁”,工科强,则传媒强。徐校长在调研指导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了传媒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性,并寄予厚望。他把传媒工科形象地比喻为学校所有传媒学科发展的“脊梁”,学校的传媒工科发展不起来,其他学科的发展就挺不直“腰杆”。学校今后继续从财力、人力、空间、政策等资源上加大投入,全力支持传媒新工科建设,支持媒体工程学院的发展。

     2)传媒新工科建设唯有体制机制创新,才是学校新工科建设的希望,才是我们媒体工程学院的希望。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即使我们想因循守旧,但在传媒工科的发展中实际上根本守不住旧,也不可能守住。新传媒+新工科,正在蓬勃发展和飞速变化之中,因此,传媒新工科的专业建设是一定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在体制和机制上,学校是同意和支持媒体工程学院先行先试,激发活力,探索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传媒新工科建设之路。

     3)加大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融合力度,尽快确定媒体工程学院发展的新目标、新架构和新制度。我们传媒的工科要想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要有对标单位和学科。我们之前是按照惯性办学多一点,按照历史传统办学多一点,但是面向未来大学的现代化办学少了一点;面向产业办学多一点,面向学科办学少一点。所以需要尽快升华办学观念,根据传媒新工科发展的特点,定位媒体工程学院的新目标,新架构,新任务和新措施,尽快让媒体工程学院的师生找到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齐心协力搞好传媒新工科建设;在传媒新工科专业建设上,要突出重点。办好有影响力的三个专业,最后的效能是远远超过办十个一般质量的专业,所以要打破原来传统的办学思维方式,加大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融合力度,提高我们传媒工科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是传媒新工科建设的核心要素。传媒新工科建设,人才是头等大事,学院班子一定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首位。传媒工科的人才队伍建设要特别注重团队建设,这是工科自身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媒体工程学院在人才上的缺位比较明显,亟需的人才该引进的要抓紧引进,能内部培养和挖掘的,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创造成长的条件。现有的人才队伍一定要按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主线梳理,要有人才队伍建设的路线图,明确目标和方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时,要提前谋划和布局好战略性的学科建设领域和重点的研究方向。人才引进之后,要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努力引导人才队伍在学科建设、科研方向上进行拓展和集聚,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人才梯队和科研团队。

     5)以大项目和大平台为抓手,培育传媒新工科的战略性研究领域与方向,并通过不断的聚合和积累,尽快形成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学科也好,科研也好,教育也好,它都是往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走。只有大项目,才能有效积聚跨学科人才队伍和研究力量,形成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只有大平台,才能持续积淀科研成果,并形成产学研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传媒新工科建设中,大项目和大平台,是形成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力。只有快速形成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我们才能真正树立传媒新工科建设上水平和上台阶的里程碑。

     媒体工程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倍受鼓舞,纷纷表示将以历史使命感来投入到传媒新工科建设中,将以全新的理念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履新职责。学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一定担负起传媒新工科建设的办学重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双万专业建设”、“申请硕士点”等为突破口,全院教职工凝聚合力,开拓思路,为学校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奋力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