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位置: 首页 > 乐动(中国)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 | 河庄街道红色乡村文化

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七月的杭州充斥着炎热,让人焦躁难耐,让即将放假的大学生们更加归心似箭,刚刚结束了本学期的小组成员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7月2日上午,媒体工程学院汪彦龙老师和陈韬任老师带领着河庄街道文化调研团从浙江传媒学院出发,一行人来到了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河庄街道,河庄街道中藏着很多有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这也是研讨团队社会实践选择来到这里的原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并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围绕这一主题,研讨团队开始了一段有意义的旅程。

273A4

(团队合影)

到达河庄街道,调研团首先前往河庄街道的蜀南展陈馆展陈馆依托独特的蜀山文化而建,以“商周遗风,灵秀蜀南”为主题,可以说蜀南文化是见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展史的一块拼图为了将展陈馆中包含的蜀山文化尽情的展示给大家团队成员开始对展陈馆的历史进行拍摄讲解怀着对蜀山文化的向往和对蜀山精神的崇敬之情团队成员讲解得饱含深情希望通过不同时期的物品及图片的展示,能够让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源远流长的蜀山文化继续绽放魅力。

244E7

(调研团在展成馆合影)

1B4F7

(调研团在协调记录实践内容)

3650A

(团队在蜀南展陈馆参观学习)

下午,调研团来到了蜀南村,这里孕育着历史悠久的良渚文明和吴越文明,而在这里,他们将发掘竹编的奥秘。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五十年前的沙地人围垦奋斗史中,竹编技艺与沙地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调研团到来时,竹编技艺的传承人陈天灿师傅正坐在门口编织着土箕,一根根打磨好的竹条整齐的排列,井井有条。修长锋利的竹条在陈师傅手中变得十分乖巧,“不到几十年练不出的。”陈师傅略带骄傲地说。很多生活用品同学们也是第一次见,成长在城市的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很多新鲜感和乐趣

138A3

(竹编技艺的传承人陈天灿师傅)

E331F

(团队成员学习编织竹编)

现在,随着工业的转型升级,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迎来了更新换代,竹编已经慢慢被埋没。但是在这里,竹编深深地打着民族的烙印,是沙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第一批杭州市钱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期待着年轻人的传承和改良,给它留下更大的舞台发展空间,让它不只是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同学们坚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中华儿女会将每一种手艺传承给后人

273A4

(调研团和陈师傅合影)

7月4日下午,调研团来到了河庄佛像雕塑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内,调研团成员们在现场向传承人了解并观看了佛像雕刻过程。木屑纷飞中,无数件雕塑精品从这里诞生,匠人每制作一件物品,就是一次修心之旅。从传承人口中,调研团成员们了解到,附近寺庙中的佛像基本都是从河庄街道出品的,每一尊佛像都离不开佛像雕塑团队的精心打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佛像雕塑的精彩亮相,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691AB

(平面雕刻师傅在工作)

66A86

(调研团成员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学习平面雕)

4F60A

(成员与老师傅合影)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非遗文化保护形式不乐观的情况下,依旧有这些守望者坚贞不渝地守护这片净土,为我们保留非遗文化的传承之光。研讨团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这些曾经光彩夺目的精华继续耀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更多目光的注视下,它们一定能再次焕发生机,在泱泱大国的土地上续写新一页的绚丽华章。

心得体会

这次带领河庄街道文化调研团社会实践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和出色的交流能力。这次社会实践我认识了河庄街道的两个非遗文化——竹编和佛像雕刻,师傅们娴熟而精湛的手艺和漫长的工龄,体现了浙江人民始终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基因与传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本次社会实践的目标是推进共富,落到实处;发掘传统技艺,提供政策支持;创建展示平台,弘扬浙江文化。我很高兴带领这样优秀的团队,也很欣慰学生们的成长。——汪彦龙老师

短短的几天实践下来,我们收获了很多,感触很深。我们在两位老师傅的带领下分别体验了竹编技艺和平面雕技艺,我们参观并记录了蜀南展成馆的优秀文化,真正身体力行地接触到了最真实的乡村非遗文化。看到他们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淳朴又真诚;看到他们熟练地制作一件件工艺品,我不由的想,非遗文化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值得用一生去品味。“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来到乡村体验,才能切实的体会到乡村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更加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一代一代永不停歇地传承下去。——邵颜颜同学